美国智库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可能正在效仿美国走过的路

当地时间5月19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中称,双方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意加强合作,中方将推进包括《专利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近日,美国前外交官,《和平的战争》、《商业天命》等书作者,现哈佛大学费尔班克斯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帕特里克·孟迪斯(Patrick Mendis)和防务分析师乔伊·王(Joey Wang)在《国家利益》网站联合撰文指出,美国曾经经历过“日本制造”大讨论,而如今中国很可能正在效仿美国。现编译如下:


美国走过的路


中国不是第一个侵犯知识产权的国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历史上,一个国家知识产权法的发展速度和轨迹,以及尊重和遵守他国的相关法律,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如何看待其经济利益的进一步发展。换句话说,知识产权生产者之间历史上就存在紧张关系,知识产权的生产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得产品,而知识产权的进口商获得产品的机会更小。

早期的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美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时,它“拒绝尊重国际知识产权,理由是能够自由地获得外国作品,也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企业政策2024

早期的美国不仅偷窃英国的设计,还挖走了不少英国的技术工人。在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过程中,美国人认为,英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只是一种伪殖民策略,目的是迫使美国充当原材料的来源地,并成为低端制造业的垄断市场。可以想象,如今中国人也持有类似的想法。

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商人卡恩兄弟发现了一群新兴的中产阶级消费者,虽然买不起来自欧洲的高端商品,但仍有一些可支配收入购买负担得起的奢侈品。他们将一些高端奢侈品送到中国,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批量生产,然后再把这些商品大量进口到美国。

在1790年至1836年,美国是技术的净进口国,专利发布仅限于美国公民和居民。而直到1861年,外国人才在(几乎完全)非歧视的基础上被对待。


日本制造的历史


如今,反对“中国制造”的相关言论,让人不禁回想起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日本制造”的不断抱怨。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后果,日本却从日渐升温的冷战中获得了可观的利润。随着美国认为面临共产主义威胁,力图使日本不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在财政援助、军事和政治保护方面,美国都保持对日本商品开放市场,同时允许日本严格限制美国经济进入。

在这样的安排下,“日本获得了来自杜邦公司的尼龙、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的核电、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以及康宁公司的电视管。获得许可的美国知识产权为日本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提供了技术基础。”类似IBM、德州仪器这样的公司,不仅与日本共享技术,还在日本建立了工厂。在战后的1946-1976年间,日本经济增长了55倍。

尽管有诸多优势,但在20世纪80年代,德州仪器在半导体领域展开了与日本的竞争。“霍尼韦尔与美能达相机在自动对焦领域,康宁玻璃和住友在光纤领域”,美国联邦调查局还曾当场抓获日立的工程师从IBM一家工厂窃取硬盘,类似案例数不胜数。


“学习型”中国


中国知识产权的历史,在断断续续的过程中取得了进步。在20世纪,面临日本侵华、二战等,中国的专利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因此,尽管这一时期的确存在专利法,但“中国并没有进入现代的专利保护传统”。

1949年开始,中国开始“发展一个基于苏联模式的新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方面,很大程度上,“苏联模式下的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对待知识产权的态度”。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员,开始加强知识产权框架,并制定全面的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是否正在效仿美国?


不管有没有关税,或者无论特朗普政府决定采取何种惩罚性措施,中国很可能会继续我行我素,直到确定这样做不再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学者弗雷德里克·阿伯特(Frederick Abbott)曾称,侵犯知识产权将推动经济发展,“直到国家达到知识产权保护在经济上对足够强大的国内既得利益群体有利的程度”。虽然不同国家这一发展阶段的速度可能不同,但是国家发展的初期阶段,都要经历这一过程。

事实上,这也是美国和日本曾经经历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高级经济学家、财政部副部长克里斯汀·麦克丹尼尔(Christine McDaniel)曾称,美国几十年来施压,对日本的行为几乎毫无影响。只有当国内企业发现自己“深受当地抄袭者困扰”时,日本政府才决定大幅加强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样的,当年英国政府的严苛措施对美国也影响甚微。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

服务热线:15281067168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微信咨询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