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专精特新政策支持最高50万

权威解读!《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

一、背景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推动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达到第12位,已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

企业政策2024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科技事业也很重视,两次视察甘肃都对推进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视察宁夏时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重要论断对我们甘肃来说也特别重要、特别贴切。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

当前,我省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我省在党和国家大局中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台阶,标志着我省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正在深刻变化,已进入拔节孕穗、蓄力起跳、后发赶超的新阶段。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同比全国平均水平,全省GDP增长实现逆势上扬,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重大决策部署,得益于全省上下大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但我省在发展进程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等问题仍很突出,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充分认清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动实施强科技行动,全面增强科技支撑力,对我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具有更加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实施方案》以《“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主要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对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重大举措、重要政策进行了系统全面部署。《实施方案》是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加强版和升级版,指标设置更高,任务部署更具体,推进措施更细化,高度体现了“三个力”:一是组织力。通过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自上而下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力。二是攻坚力。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力。三是支撑力。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全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科技支撑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为牵引,以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引领发展、人才为本、开放融合”,集聚有限资源,凝练关键任务,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改革举措落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加快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创新道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预期目标。结合我省“十四五”规划,提出16项主要指标,包括综合指标3项、投入指标5项、产出指标8项。其中,综合指标是:到2025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目前的56.42%提升到65%以上,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目前的53.71%提升到65%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由目前的53.56%提升到65%以上。

(三)重点任务。围绕“创造、运用、机制、政策”等关键环节,从“提升科技创新创造力、提升科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等五个方面,提出35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按照“远谋近施、统筹部署,板块协同、压茬推进”的思路,对应制定了《2024年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及《强科技行动(2024-2025年)重点任务清单》。

(四)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评估督导、营造创新氛围、推动政策落地,形成各地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工作局面,确保强科技行动稳步推进,重点任务全面落实。

三、主要推进举措

《实施方案》聚焦强科技行动目标任务,突出谋战略、优策略、聚合力、强推力,提出一系列既能尽快见效、又能积蓄发展动能的重大举措。一是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提出:积极争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培育建设核技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大力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按照“一核四区多点”空间布局建设黄河(甘肃段)高新技术产业带等。二是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专项行动。提出:组织实施国家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加快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接续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推动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等。三是组织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着眼构建支撑引领现代产业的技术体系,围绕我省强工业行动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技术需求,提出:重点加强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军民融合、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突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驱动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四是部署开展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选择重点科研院所试点开展章程管理和绩效管理,开展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坚持少而精、抓重点、求突破,统筹资源配置,聚焦重大科技任务,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新模式等。

四、创新突破点

《实施方案》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聚焦高质量发展急需和创新主体所盼,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政策。一是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提出:完善在甘科技“国家队”分类支持机制,“一室一策”“一事一议”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对省级创新平台进行优化整合,增强研发能力和竞争实力。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设立省级联合科研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等。二是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出: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协调机制,推动国有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专项,靶向扶持“链主”企业,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推广应用,每年面向工业企业选派100名以上“科技专员”等。三是着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出: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补贴支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科技型企业,支持入职不超过两年的博士毕业生和在读优秀博士研究生主持省级科研项目。建立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探索实施“签用”结合,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对重点领域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机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实施合同制科研,通过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参与我省科研攻关。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集聚效应,鼓励“人才团队持大股”,落实科技人才成果收益和奖励政策等。四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出:制定成果转化合规尽职免予问责负面清单,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果评价机制。将技术经纪(经理)人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借鉴上海、江苏等地先进经验,新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主体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五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出: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改进结余资金管理,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加快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创新投入体系。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等。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强科技行动决策部署,坚持聚合力协同攻坚、强推力挂图作战,通过系统谋划、精准调度、压实责任、分层推进、激励约束等,全力保障强科技行动重点任务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

同时,也希望新闻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关注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对《实施方案》及其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给予更多宣传报道,我们共同讲好甘肃强科技故事,共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问答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统筹国家队、地方队科技资源,加快构建一支使命驱动、任务导向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全省科技创新创造力。请问,《实施方案》在这方面是怎么谋划设计的?有什么具体措施?

张世荣: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省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中央科技型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基地,同时还拥有一批省属高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属企业,现有两院院士17人,是我们手中握着的“富矿”,也是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创新资源。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掘这些“富矿”,通过统筹 “国家队”“地方队”科技资源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一支使命驱动、任务导向,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功能。

一是培育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立足兰州区位发展优势和创新资源禀赋,支持兰州培育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主引擎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是支持国家创新基地建设。“一室一策”“一事一议”高标准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数量不减。实施国家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在核科学、文物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争取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步做好“增”的文章。三是发挥科技“国家队”创新引领作用。对中央在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予以必要支持,改善科研、产业和生活条件,不断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提升省属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深入落实扩大高校院所相关自主权的举措,探索行业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实行章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支持省属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五是优化整合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基地进行系统评估,科学厘定功能定位,通过充实、整合、转改、新建等,稳步推进优化整合和力量重塑。六是开展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以区域创新联合基金、省级联合科研基金等方式,支持开展学科交叉的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提升重离子物理、化学、大气、生态、草业、冰川冻土、文物保护等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水平。七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前面我介绍,《实施方案》对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含金量很高,就是要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八是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融合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同培养技术人员,协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九是增强兰白试验区和兰白自创区创新资源聚集能力。加快兰白自创区地方立法,鼓励先行先试开展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与上海张江等东部地区科技合作,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兰白两区的带动力和支撑力。

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实施方案》提出,将支持省属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请问《实施方案》对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有什么具体支持举措?

张国珍:根据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提升省属高校创新能力,支持省属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我们决定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推动省属高校优势学科加快建设国家一流学科。计划于2024—2024年期间,重点支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优势学科,以及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1个“冷门绝学”学科共“4+1”个学科成为全国学科水平评估A类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同类学科前10%),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引领带动全省高水平大学和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相关省直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强化工作统筹、系统安排和协调推动,定期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并在科研项目(奖励、平台)、基本建设、奖优评先、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构筑良好的政策保障、条件支持和服务环境。联席机制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负责协调推进具体工作。有关高校要深化关键体制机制改革,组建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专班,发挥主体作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建设目标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加强经费支持。统筹利用一般公共预算高等教育经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等经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财政通过专项整合、动态调整,以及增量预算单列等渠道,加大对本工程的支持。按照“因需投放、投奖结合、目标管理、绩效为本”的原则分配经费,不搞“平均分、大锅饭”。原则上按照教育学、草学、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简牍学的次序,采取“先引投、后奖补”方式进行经费投入,分年度重点择优、分步分批支持。运用好科教融合相关政策优势,加强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部门等社会主体的合作力度,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多领域、多渠道、多来源争取横向经费。

三是强化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估与资源配置相挂钩的机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建设布局、经费投入等资源配置,强化激励奖惩。建设期内的每年年初,相关学科要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年中,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指导,有针对性地强化建设。年底,对标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在下一年度建设中,对成效突出的学科加大支持和奖补力度,反之减少支持力度或收回已投入的建设资金,并视情况采取约谈、通报批评乃至退出本工程等处理措施。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实施方案》提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同时还提出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请问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予以推动落实?

位志荣:近年来,省人社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截至2024年底,省内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6.27万人,在重点领域集聚了一批领军人才;实施事业单位“一特设”“两单列”“三提高”“四下放”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累计为179名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产业以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设置特设岗位,去年省内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5215人,同比增长44.9%;对26个系列(专业)、52个全省有效和10个基层有效的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开展县以下基层高级职称“双定向”评审、产生我省第一位“工人教授”“农民教授”、302人通过特殊人才评价方式获得高级职称、1364名“快递小哥”获得职称。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去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1.04万人。

近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强”行动决策部署,省人社厅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措施,对强科技行动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同时主要领导带队,主动深入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开展上门服务,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强化举措,狠抓落实,为实施强科技行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再发力:

一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陇原青年英才计划,在科技攻关、实践锻炼、成果转化、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予以扶持。全面实行博士后工作分级管理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备案制改革,稳步扩大博士后“两站一基地”设站规模,加大进站博士后津贴和日常经费补助力度,吸引博士后来甘开展原创性研究。继续实施“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

二是着力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加大科技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广泛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一批新时代创新型技能人才。拓展高技能人才发展渠道,贯通科技领域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造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对掌握高超技能、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按规定直接认定相应职业技能等级。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着力解决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学历、资历、论文、身份等限制,对作出重大贡献人才、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开展特殊人才评价。探索建立“代表作”清单制度,加强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

四是深化科技人才薪酬制度改革。巩固拓展省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成果,向一线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行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按照人社部、科技部统一部署,适时出台我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政策,有效激发国有企业科技人员和团队创新活力。

五是提高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水平。主动深入高校院所开展上门服务,面对面解读政策、听取意见、化解难题,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建立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定期上门走访服务重点企业制度,认真梳理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现场办公,逐项研究提出支持解决的具体举措,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建立问题清单,争取相关方面支持,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化解难题。2月28日,省、市、县三级105个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同步启动试运行,对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一并纳入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窗口服务。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方案》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布局,提出一系列支持措施。请问下一步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有什么具体推进举措?

苏一庆:近年来,省工信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全省优势产业,不断完善和调整创新政策,积极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将技术创新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将各领域人才融入其中,为各层次各类人才搭建优质平台。鼓励和督促行业技术中心围绕产业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开展研发和服务工作。督促产业联盟围绕关键重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多部门合作,高度重视行业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全方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上水平、上规模、提能力。

特别是,围绕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工产业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健全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主体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对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户奖励30万元,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户奖励50万元。开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专项行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一户一档”成长档案,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服务,多措并举,积极引导我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

服务热线:15281067168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微信咨询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