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相关部门,有关单位: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2月22日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强省的决策部署,厚植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弘扬“质量至优、诚信至上”城市质量精神,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持续提升成都产业、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为建设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质量支撑。
(二)工作目标
到2027年,全市质量整体水平全面跃升,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具有全国竞争力影响力的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4%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主要食品药品安全抽检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建筑、水利、交通等领域工程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91,产业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服务业标准化、品质化发展成效显著,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保持全国前列。以法制保障、信用监管和社会共治为核心的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1.培育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开展质量技术协同攻关行动,积极争取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标志性质量技术和装备。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动企业全流程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升级。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拓宽质量创新成果标准化、产业化的转化应用渠道。
2.厚植公园城市绿色优势。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做强低碳制造业和低碳循环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低碳产业,增强公园城市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3.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加快建设高能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促进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推进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建设,强化质量多元救济、质量保险、质量保证金制度机制,引导经营者推行线下无理由退货和消费环节赔偿先付等制度,深化消费投诉信息公开,构建消费维权共治格局,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增强产业质量发展竞争优势
1.增强产业质量竞争能力。推进制造业标准升级,鼓励企业运用和研制国际一流标准,以先进标准助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带动形成一批质量竞争型产业。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进服务业标准完善、结构优化、能级提升,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增强产业基础质量支撑。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转化。加快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性能指标水平,推进先进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深度融合,加强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
3.增强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推动集群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打造一批技术质量竞争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支持“链主”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创新、先进标准研制、推广质量管理实践,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高效协作的质量发展生态。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三)增加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1.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施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严格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管控,推广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成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标准,健全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加强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2.推动工业品迈向中高端。开展产品质量可靠性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原创性技术和成套装备产业化,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产品。加快发展超精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
3.推动消费品供给质量提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等新模式新技术应用,推动“成都造”产品内销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前瞻性功能研发,扩大优质新型消费品供给,以创新供给引领消费需求升级。扩大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消费品供给。开展农村消费品质量安全基层治理行动,进一步优化乡村消费环境。
(四)促进建设工程品质提升
1.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智能建造制度,完善智能建造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精品工程,支持争创国家级质量奖项。
2.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提升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标准能力。加强新型绿色环保建材研发应用、评价认证,提高产品技术创新、综合利废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强化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
(五)推动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1.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持续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都市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增强科技服务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性和可及性。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等现代物流,提高国际物流通关便利度。建强信息枢纽功能,提高信息数据服务能力。加快提升会展服务、专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商务服务国际化水平。
2.推动生活服务品质提升。推动传统商贸业态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数字赋能。深化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搭建文创产业“一云一馆两库”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识别度、天府文化特色的文体旅优秀作品、主题活动和前沿阵地。加快健康服务多样化、高品质供给,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扩大社区服务供给,构建功能完善、精准高效的社区生活服务场景,打造城市便民生活服务圈。
3.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提升。持续健全均衡、普惠、公平、便捷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构建政府保障基本、市场多元参与、社会公益补充、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围绕“七有两保障”,加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推动重点民生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更高水平打造“蓉易”系列品牌,提升便利度。健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促进价格普惠。
(六)增强企业质量发展能力
1.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质量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质量设计、试验检测等先进质量技术研发与应用。鼓励行业领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质量改进,提升科技成果创造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
2.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支持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快质量管理数字化工具和方法研发与应用,形成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先进标准研制、质量管理机制创新、卓越质量管理推广实践,构建质量管理协同、质量资源共享、企业高效协作的产业链质量发展生态,促进质量与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质量改进,提升科技成果创造质量和转化运用效益。
(七)打造优质自主品牌
1.优化品牌培育机制。推动品牌培育、创建、管理、评价、保护等体系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支持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建设、运营和管理投入,参与国家级、省级品牌创建。实施“天府三名”(名菜、名厨、名店)品牌培育,发展首店经济、中华老字号、特色会展品牌,打造一批彰显成都特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成都质量名片”。
2.打造成都品牌矩阵。以文润城塑造城市品牌,持续提升“三城三都”品牌的国际美誉度、全球影响力。以集群思维塑造产业品牌,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品牌。以一流标准塑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培育产品卓越、品牌卓著的领航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群体。
3.提升成都品牌形象。用好“中国品牌日”“全国质量月”等平台,持续加大成都品牌宣传推介,传播成都品牌价值,营造品牌建设氛围。鼓励成都品牌企业参与中国质量大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活动,提升成都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开展“打假护牌”行动,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八)建强质量基础设施支撑
1.强化质量技术设施能力建设。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先进测量测试体系,争创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进一步优化先进标准供给,着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持续增强国家南亚标准化(成都)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都)等平台的服务能力,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争创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2.提高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实施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推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网络,实现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要素集成融合、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开展质量基础助力行动,支持优质企业技术、信息、设备、人才等开放共享,增强对产业发展、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服务效能,推动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重点领域质量联动提升。
3.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区域协同。建立成都都市圈区域质量合作互助机制,开展产业、产品、工程、服务等质量提升协同行动,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认,更加适应都市圈产业布局、区位特点。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质量基础设施协同,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和检验检测互通机制,推动大数据等新兴领域标准共建。
(九)推动质量治理现代化
1.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加快推动《成都市质量促进条例》立法,将质量强市与制造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等全市战略协同推进。推动质量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促进质量发展和质量治理的法治建设相互协调、良性互动。
2.强化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完善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危化品、重点消费品、建设工程等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强化质量安全事件发现、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建设,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实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3.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以监测统计、抽查检查、质量评价、行政执法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效能。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共享机制,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和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建立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方式。
4.推进质量社会共治。健全以法治为基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治支撑、部门联动、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多元质量治理体系,压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营造良性有序的质量发展环境。加大质量工作宣传,弘扬工匠精神,讲好成都质量故事,传播成都质量声音,打造“蓉城质量之声”宣传名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质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领导,将质量强市工作列入各级各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发挥市质量强市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各区(市)县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质量强区(市)县建设,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二)加强政策激励
健全完善质量激励促进政策,推动质量与经济、产业、人才、科技等领域质量激励促进政策有效衔接。健全完善质量人才政策,推进质量人才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培养体系等标准建设,将质量人才(首席质量官)纳入成都市人才目录。持续做好质量发展工作经费保障。
(三)加强督查考核
完善质量强市督查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将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推动贯彻落实质量强市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表扬。
《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